合理上网,快乐生活—李丹教授 教育学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3浏览次数:485


一、我与网络

李:你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除了专业学习以外。

A:主要是看电影。

李:看些怎么样的电影?

A:看的是美剧。

李:你呢?

B:主要是玩游戏聊天,还有就是网购。

李:玩游戏都玩哪一类的游戏?

B:一般上网的话就是网游,一些在线的游戏。

李:网购呢?

B:就买些需要的。

李:通常上哪个网网购呢?

B:淘宝。

李:我再问一个,这边后面穿红衣服的男生。

C:我一般上网逛一逛贴吧。

李:逛贴吧是看一看人家的帖呢,还是你本身就是一个贴吧的发帖人、发帖的爱好者?

C:不是。只是我玩的一个游戏是需要挂的,需要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就逛逛贴吧。

李:挂游戏的目的是干嘛?

C:升级。

李:那逛贴吧不是你主要的上网内容,主要的目的还是玩游戏。

C:还有看电影,下一些音乐。

李:估计男生们通常玩游戏会比较多,如果玩游戏通常每个星期花在上面的时间是多少?星期六星期天可能会一整天比较多,平时会少一些,那就平均下来一天大概是多久?

D:平均下来两个小时?

李:主要是周末玩还是什么?

D:主要是周末玩。

好,我们刚才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因为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合理上网,快乐生活”。因为网络很精彩,大家都会上网,而且座的各位专业也都和网络跟计算机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关键就是上网干什么花多少时间,快乐不快乐,是上网更快乐呢还是离开网络更快乐。主要是这样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主题。

接下来通过刚才大家的述说,我们知道大家上网有看书的,看小说的,看电影的,听音乐的,玩游戏的,逛贴吧的,还有逛空间,写微博微信。包括还有人在自己空间里放些照片供大家欣赏。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在空间里放很多照片,放照片可能都是些自己比较得意的喜欢的照片,当然也希望别人来逛你的空间,你也去逛别人的空间,相互之间有个沟通。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我们今天的讲座。

(一)案例一

首先分享两个案例,都和网络有关系,一个是比较合理地利用网络,带给他很多好处,第二个是因为网络的不合理使用,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第一个和在座的一些男生一样,开始很爱玩游戏,后来发现了网络的一些其他功能,并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的主角比你们稍微年长些,在网络初始阶段,只有一些小游戏,他在自己写的总结里提到网游的魅力。玩家不仅可以得到战胜电脑操控的怪物的成就感,更可以炫耀般地让其他玩家看到自己的角色身上的高级装备武器和头上显示的等级或称号。同时,玩家也可能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聊天,交易,甚至自己创建组织当老大。这就是他眼里的网游的魅力。网络游戏的设置就是让你不断地沉迷其中,一级一级地升。

案例里也提到,在中学学业压力大了之后,开始在网络上利用资源学外语,由于不断地下载资料,他就发现有了下载强迫症。像电驴迅雷之类的,不知道你们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舍不得删除,然后电脑就越来越饱和了。

案例里还提到了搜索引擎综合症,我们现在网络生活非常方便,不知道的东西上网就可以搜索,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在搜索,搜着搜着时间就过去了。

接下来一个就是社交网络时代,像国外的facebook,可以联系到很多失散很久的朋友,像国内有QQ空间,校内网,可以联系到过去的老同学。你会花很多时间在做这些事情,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空间里有什么有趣的东西。

下面说的是DOTA,你们中有没有人在玩?案例中的确实就是一个真实的情景,他的同学中好多就是期末考试不及格,原因就是因为玩这样的游戏,天天不上课。这里也说到这是高考造成的结果,可以理解成在中学里被压制地太久了,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就没有节制了。相反的情况是有些人一直玩、一直玩,到了大学反而厌倦了,不玩了。

(二)案例二

第二个例子,是个高中生,母亲是一名公务员,父亲是高校教师,初中开始对flash制作感兴趣,05年考上重点高中以后,父母奖励其一台电脑。一次偶然机会,王某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不屑一顾,觉得他太小儿科,并大谈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王某感觉自己对此知之甚少,自尊心受挫,于是便开始接触各类游戏,以证明自己的全面发展。最初,父母以为儿子浏览不健康网页,很恼火,后来发现只是在玩游戏,心想男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也很正常,女生打可能会觉得不正常,便没有多加干涉。时间一长,王某便沉迷网络游戏之中。半年后引起父母警觉,对其进行上网控制。开始父母管教尚有效,后来则不听父母管教,无节制上网,痴迷网络游戏(CS),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同时,也与其母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母子矛盾不断升级,上网行为也愈加严重。经常晚上待父母睡后便偷偷爬起上网,直至凌晨其母起床再悄悄去睡觉,后来发展到连父母都不回避,通宵上网,学也不上,吃饭都不愿离开电脑。其母趁其不在关掉电脑,回来后则大发雷霆。为上网不惜撒谎、逃学,甚至与母亲反目。一旦不能上网,则出现焦躁、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后来他是因为这个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经过干预之后,他现在每次上网三小时以上,多数时候是在父母强行禁止下停止上网,每周上网二十小时以上,以玩游戏为主,有时会通过QQ与其他玩家聊天交流。真的到这样的情况,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会产生影响,对亲子问题也会有影响。

(三)讨论

李:根据上面两个案例,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们常说网络是把双刃剑,那么这把双刃剑的两面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个是网络游戏有何利与弊?我们刚才的两个案例里都提到过网络游戏。大家可以说一些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

A网络游戏是个可以交流的地方,是个可以让我们放松的地方,适当地放松,但是控制不好的话,会影响学业。还有就是玩游戏会陷入其中,沉迷在角色中,脾气和性格都会变化,和所玩的角色性格相像。与现实有些冲突,格格不入。

B网络传播信息比较方便,交友比较方便,有些资料可以共享。玩网络游戏很容易沉迷,时间控制不好。

李:觉得很容易沉迷的原因是什么?

B:你会越玩越想玩,和其他玩家比较。

李:如果你玩的时候永远比不上人家,会不会很沮丧想要放弃?

B:我就放弃了。

李:但是也有一些人就是不放弃,越是不行就越是要往前冲。那玩得胜过别人,就有了成就感,想玩更高层的?

B:因为后来者想要超过他,所以他就不停地要玩,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很好,我们的两位男同学都是从网络游戏的角度来谈,旁边那位女同学呢?

C玩得少的话可以放松,玩得多的话就比较容易成瘾。它也有好处,调节作用。学业太忙了。

李:玩游戏不是很紧张吗,你学业已经够忙了,再玩不会更紧张吗?

C:有些游戏比较休闲。

李:哪些游戏比较休闲?通常女生玩的话通常会玩哪些比较舒适的游戏?你玩吗?通常会玩什么游戏?

DCS

李:这个也比较激烈,开枪啊打仗。还有吗?我想问一下旁边那位女生第一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D好的那方面就是,网络查资料方便,还有就是和距离很远的朋友联系,省电话费,帮助学业。坏的方面就是比较容易陷进去。

李:你说的陷进去通常是指哪些方面?除了刚才说的网络游戏容易陷进去,还有哪些容易陷进去?

D:像QQ空间和人人这样的容易陷进去

李:QQ空间和人人陷进去的表现是什么?

D:就是每天都一定要上一下,手机上有网络,就会上课的时候看一下,下课也看一下。因为有很多更新,就一直翻一直翻。

李:所以基本上上课就三心二意了是吗?还有其他吗?我再问一位同学,关于上面的问题。就第一个问题。

E:一开始觉得网络可以搜一些资料,发一些有兴趣的东西,但我发现我高中三年,网络上的时间都荒废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自律能力,起初说的时候,去查查资料,但是到后来就做别的了,我觉得80%的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吧。

李:也就是说只要花五分钟查的资料,结果就会扩展成两个小时,做一些和查资料没有关系的事情。

E:网络对我来说就是打发无聊的时间。

李:那就说明你的无聊时间还是挺多的。

E:对的。

李: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你是为了查资料上网络的,查着查着通常会转向哪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E:我比较喜欢看剧,通常会回去看看有没有好看的电视剧电影推荐,然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就很浪费时间。

李:以查资料的名义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根据你的观点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就是说网络上诱惑太多。

通过刚才的例子和同学的表述,网络有什么好处,包括网络游戏,弊端在什么地方。同学也提到不能控制自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我做一个民意测验我们在做的同学有多少,曾经有过,或者是常态上网控制不住自己的请举手,就像我们刚才这位女生提到的有多少?就一位,看来大家都是好学生。

(四)研究

研究有一个对中小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游戏的研究,这是他们自己写的一些特征。游戏设计精美,获得美感享受;游戏等级制度,体验成功经验;训练判断能力,学会策略运用;丰富业余生活,宣泄不良情绪;认知复杂场景,习得规范规则。

1.“网络欺负”

重点讲一下,在2012年《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里,提到了“网络欺负”这样一个概念。青少年应该是要被保护的,在座各位都已经超过18岁,都已经是成年了。比如说发出一些不真实残酷的事情放到网上或者在寝室里欺负某个同学的视频放到网上,还有一个就是“在线孤立”。设立一个QQ群,不让某个同学加入。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个例子里就讲到了“网络欺负”。这是一个高中生,因为网络欺负,最终没能考上好的大学。他原来在一所区重点中学,成绩很不错,高一结束后因为学习成绩好被调到了重点班。但后来因为学习一时跟不上,就遭到了同学的排挤。他的同学在网上一起说他的坏话,也不让他参加班里的QQ群等,让他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被同学看不起。这一切都让他心理难以承受,最终不愿上学甚至是厌学,经诊断患上了抑郁症需要长期吃药。前几年并没有这个说法,最近才越来越受到关注。

2.网络使用相关理论

1)简单地了解网络使用的相关理论。Yong是首位对网络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1996年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一文,从而打开了网络成瘾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2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 ,提出网络成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等身心功能的减弱。就像同学们提到的学习累了,玩玩游戏缓解压力。

3Yong还提出了病态网络使用概念,更多将其看作“冲动控制障碍”。

3.网络行为动机网络行为的动机

Louis 从个体自身需要出发,将网络行为动机划分为两个维度:

1.社交补偿:社交补偿指网络使用者为了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欠缺的社交能力,转而通过使用网络交流方式他人进行交往,从而满足自身的交往需要,也就是利用网络来替代、补偿个体的现实社会需要,就像我们在网上和同学网络聊天。有些人生活中结巴,但在网络中却可以很好地和别人聊天。

2.情绪管理:指个体通过网络上的娱乐和信息搜索等功能,造成情绪紧张或者放松心情,以达到一种适当的情绪唤醒水平,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节情绪,消除低落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如果你的情绪过于放松,通过上网,可以适度紧张,达到唤醒水平。或者过分紧张的时候,通过和人聊天来放松。

4.网络成瘾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和通讯手段, 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网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人们会因为过度使用网络而对其产生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 并激起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 造成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损伤(Brenner, 1997), 这即被称之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网络成瘾的本质,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Griffiths (1998)认为网络成瘾像计算机成瘾一样,是一种技术成瘾, 它是行为成瘾(如强迫性赌博)的一个子类; 也有研究者认为是一种冲动性紊乱。此外, 相关的诊断标准还说明网络成瘾和药物成瘾及病理性赌博有很多相似症状。这类患者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不断的重复某种行为而忽视这种行为后期可能造成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1)网络成瘾的原因

对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提到了三个模型:包括Yong ACE模型:A表示匿名性,就像我们在贴吧BBS里发些帖子发发牢骚,还有一个就是便利性,另一个是逃避现实。病态网络使用的发展与维持模型:该模型强调了非适应性认知(包括对自我与环境的否定评价)对病态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同时一些远端因素,如自身易感素质、生活事件的压力等也是有影响的。有些人很自卑,在网络上会得到赞赏,还有一个是对环境的否定,周围的环境让他感受到被攻击冷落,到网络中去寻求满足。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易感度,个人的特质不一样,网络中放松,现实中的抑郁会减少。社会——心理——生理模型: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和社会文化,当社会资源匮乏时,个体会选择网络这一媒介来满足自身的这些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引起的社会隔离会导致抑郁水平升高,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较之前更加严重。

网络成瘾的的病理心理机制——“失补偿假说这是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而提出的理论解释,个体发展的基本过程在该假说中简要描述为:个体发展的顺利状态为常态发展;在外因与内因的作用下发展受到影响则为发展受阻状态;在发展受阻阶段,通过建设性补偿可以激活心理自修复过程,恢复常态发展; 如采取病理性补偿则不能自修复,最终发展为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如不能改善则最终导致发展中断。网络问题的出现有着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从常态发育逐步演化为发育受阻、甚至发生偏差和终止是一个过程,这就是病理心理过程。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成瘾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恢复常态发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成瘾行为。

2)网络成瘾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注意功能特点 :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同时对网络内容有着特殊而敏感的注意能力,而且很难自控离开网络。外界铃声、他人的呼喊与呵斥均不能奏效,甚至如饥饿、寒冷等重要的生理感受也不能使成瘾者离开网络。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

情绪体验和识别功能异化:网络成瘾者有很多的情绪、行为表现,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冲动性的上网症状(Compulsive Internet Use),会对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内容产生难以自拔的沉迷,一旦上了网精神就较为振奋,且很难自主控制离开网络。 同时,网络成瘾者在离开网络的一段时间后大都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症状。譬如,因停电突然被迫停止使用计算机,或家长老师的严格介入,被迫离开计算机停止上网,或者是自己下定决心要减少上网,都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常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包括: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这些情况都与个体情绪体验和识别功能有关。

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

基础测量时网络成瘾者的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显著不相关,可能长期上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产生了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James的情绪理论,情绪体验是对外周反馈(自主神经活动)进行直接感知的结果,故网络成瘾者在非上网状态下情绪可能因此而感受不良。有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后静息状态的HRV数据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转为显著相关,自主神经活动得到了改善,从而缓解了不上网时的不良情绪感受,也降低了对网络的依赖,通过进一步调整则可以改善现实适应性

3)网络成瘾者的心理行为特点

网络成瘾青少年自我评价特点 :个体健康发育过程中会逐步建立心理内部的多维评价体系,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与冲突。网络成瘾青少年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内部多维评价体系,而是倾向单一评价标准,如单纯以学习成绩、或具体某个老师的评价、或家长对自己的态度等某个单一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价值,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乃至进一步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沉迷网络。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功能不良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关系特点: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外人际关系满意度相对较高,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差异显著的在于家庭内人际关系。这符合临床经验,即网络成瘾问题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问题有密切联系。更有意义的是,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父亲功能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所谓父亲功能并非简单是父亲具体人,主要指在教养过程中通常需要的父亲角色与作用,如规范性、力量性等。父亲功能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比如单亲(母亲)家庭、幼年父亲不在身边、家长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子女、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很少参与等。

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特点: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能力不足。心理测评结果提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总体情绪智力并不低,但显示出他们对于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相对更高。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的同时,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能力并不够好,也便无法得到他人很好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总会遇到困难,常常处于不良情绪感受中。加之情绪调控能力不足,更加促使了他们求助于网络空间进行缓解和补偿。

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目的感特点:网络成瘾青少年相对同龄人缺乏生活目的,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既对自己缺乏了解(缺乏生活目的),同时也不能够接纳自己。这可能是缺乏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网络成瘾青少年常常不甘于寂寞,在不甘寂寞特点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显示他们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活动。不甘寂寞可能意味着一个人无法很好的独处,即无法与自己面对,不能很好的接纳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冲突行为与感受。

网络成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特点: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较低,也可能反映出了家庭关系不良,同时也提示其他社会角色(如学校、政府等)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相反还存在不少排斥力量。当支持力量与排斥力量发展到很不平衡的时候,青少年就会出现严重的网络使用问题。

4)网络成瘾结果

长时间沉浸其中处于应激状态,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心身疾病,吃喝也不规律,会产生周期性头疼,胃溃疡、冠心病、癌症等,甚至因为应激时间过于长久而衰竭,导致死亡。

另一个就是网络游戏成瘾综合症的出现。主要表现为:一上网玩游戏就兴奋异常,不能玩时则“玩瘾难耐” ;平时在脑中反复出现游戏中的情景以及与游戏有关的事情 ;严重者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不睡。

还有可能出现人格改变甚至障碍,网络双重人格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5.辅导计划

最后,网络确实有吸引人的方面,会让人沉迷其中,我们如何才能合理使用网络呢?大致上可以分为增加自觉程度;正确的评估上网时间;运用时间管理技术;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

分析并了解上网的;建立正向的提醒;采取具体的步骤处理问题的辅导计划。

1)首先是增加自觉度,天天上网,那我们可以想想:你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量每一样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比如过去你很爱打球,现在因为玩游戏这些都不做了。看看那些事你过去拥有现在失去的的。

2)第二个增加自觉程度的方法,就是正确评估你的上网时间,试着记录下你所有的上网时间、上网的时间模式,每一样都不要漏掉:比如说什么时候到聊天室、网络联机互动游戏、电子邮件、还有BBS。如果你真的沉迷网络不可自拔,那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3)还有就是运用时间管理技术:想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去做没去做的事情,比如说一直想去陶吧,一直都想联络的朋友,约出来见面。确认自己的上网模式,并做相反的调整,平常晚上上网的改成早上,在寝室的改到其他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利用外在具体的事物来作停止,。利用外在具体的事物来作停止:九点上课的就八点上网;十二点的午餐约会,就十点上网;设定闹钟,定时器来提醒自己;安装计时关机软件

4)接下来就是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通常都会在什么原因下上网?是学习太累,工作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还有就是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减少不必要的上网。

5)还有就是建立正向的提醒。比如说可以列出五个导致自己成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好处,如果不上网,我可以做什么,然后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触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

6)另外就是建立与采取具体的步骤来处理问题,比如列出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列出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列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

7)我觉得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手机上网,那可以手机不下载上网的软件,可以避免把时间都消耗在上面。

8)还有一个就是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比如说加入义工性质的团体;向周遭的人坦承自己的困难;和其它亲密的人一起上网,本身比较亲密,就不会各自拿个电脑上网,中间会说说话。寻找真实的支持团体,包括找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找辅导员老师;我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和电话同学们可以记一下。徐汇校区心理咨询预约电话64322544;奉贤校区心理咨询预约电话57122546

9)网络成瘾者的心理治疗。介绍一个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的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在这个研究中报名参加心理治疗的网络成瘾者超过500人。通过严格筛选与匹配,有65/家庭进入研究范围,全部进行了心理评估与深度访谈,成为深入临床研究对象。其中38/家庭接受了完整的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并进行了为期半年以上的追踪。 在接受心理治疗前,对每个参加者进行了入组评估与基线心理测量,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进行了阶段性追踪回访,疗效评估的综合指标包括:自评报告、治疗师报告、家长回访、心理测评等维度,汇总后对治疗对象综合评估干预效果。 38人中34人(89.5%)有以下明显改善:(1)对上网时间的自主控制;(2)对上网地点的有效选择,如在网吧上网改为在校或在家上网;(3)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改善;(4)在校行为规范性增强;(5)形成新的建设性行为,如集体活动增多、个人爱好形成或加强、建立亲密伙伴关系等。在这项研究中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出现了改善,这提示了心理干预是一种对网络成瘾的有效途径。当然也还存在4人未明显改善,他们普遍存在其他严重合并问题,如人格障碍、品行障碍、早期伤害等,该研究建议对这部分青少年可以通过加强个别治疗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