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NEWS|从一例高中学业问题辅导看学校心理咨询的系统协同

发布者:乐嘉立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10

527日上午,第二期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5月专题研讨在“云端”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钱钧老师围绕分享了陕西渭南挂职支教期间的一例高中生学业问题辅导个案,工作室主持人李正云教授带领工作室全体学员、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金婉娟、奉贤区家庭辅导工作坊学员等15人就本个案中的学校系统协同主题进行分享。

钱钧首先对个案相关背景信息进行了详细梳理,包括个案所处地区的当地人文风貌、医疗条件、教育情况、学校和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接着介绍了学校转介的过程,个案的问题行为表现、家庭关系等,并邀请学员从学校、班主任、家长和咨询师的不同角度对个案现状进行理解、展开讨论。随后,钱钧分享了目标设定与干预思路。他把目标设定为:评估心理状态,尤其是精神障碍风险;从个体、关系、社会功能等角度评估改善的可能性;不把学业成绩作为直接干预目标等。同时,在干预思路上强调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寻找个案愿意呈现的部分,比如兴趣爱好、初中时的辉煌成绩等,以此形成“呈现—理解—信任”正向循环,并联合个案的家庭工作,收集信息,尝试干预。钱钧和学员一起思考个案概念化以及系统协同干预的工作介入点,指出在系统协同工作中对个案的起点设定需重构,要设定适当的边界和目标,采用积极取向的人际视角,分工解决现实困难。反思一下,虽然对这个个案的干预取得了初步效果,但还需要长时间、精细化干预,需要系统协同工作,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机。


钱老师抽丝剥茧的个案呈现和个案概念化思路引人入胜,引发了同伴的积极思考和交流。奉贤区致远高中姜海霞提出钱钧老师敏锐发现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寻找她的闪光点和自我价值,进行起点的定位和重构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在学校及家庭系统中巧妙地设置咨询的目标和思路,并且在系统中联合家庭、学校等资源共同帮助来访者进行更好的生涯规划和目标设定,为来访者营造了一个更适合于她发展的预期和氛围。上海理工大学心理中心顾娅娣提出这个学生支持系统较弱,尤其缺乏朋辈支持,家庭支持也不够,但学习又显得过度投入,甚至透支,学业辅导需要长期支持计划。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乐嘉立谈到从系统的角度看,来访者的各个系统就像很多齿轮,一般而言有很多支撑物会去支持齿轮之间相互运作。但案例中的诸多齿轮中似乎只有一根细细的线作为唯一的悬吊,那就是学习,因而心理压力巨大,对咨询师工作挑战大。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刘诗薇谈到来访者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时至今日必然存在很多困难,咨询师只有几周的工作时间,也被转介者及其他人寄予很高的期待,但是咨询师很真诚的分享,澄清调整适宜的工作目标,积极尝试这个历程本身就是给来访者一种示范,是可供来访者启发与学习的经验。

最后,李正云教授对这一案例进行了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系统协同角度进行带教点评。她指出,这个个案有三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考点。第一、高校心理咨询师如何和普教系统融合协同,拓展自己的咨询对象和经验,与中小学心理咨询师相互理解协同,实践学校心理辅导的大中小衔接,本案咨询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尝试。第二、如何确立合适可行的咨询目标。一般来说,普教系统来访者受大环境及氛围影响,升学率和学习成绩是学校、学生和家长注意焦点,也是来询的动力所系。咨询师如何将来访者和转介方对学业提升的期待转化为合适可行的咨询目标,非常考验咨询师的心态建设、成熟度和咨询经验。学校及家长各方对藉由咨询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期待并试图以此考量咨询师的专业水准和咨询成效,这对咨询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案中,钱钧并没有把目标设定在学习成绩上。这涉及到咨询师如何和系统中的转介者沟通和设定工作目标,回应学校系统对于学生学业提升的期待。第三、就个案本身而言,来访者学业成绩从尖子生跌落到差生,个案本人、家长和老师几乎都几经努力无力改变因而绝望以致放手怠工只求保平安的情况下,咨询师如何在学业的现实基础上尽可能激活学生学业动力和努力,在放弃和努力的夹缝中尽可能努力前行,可以不要排名但要学业,不要排名但要前行,这非常考验咨询师的咨询策略、技巧和功力。虽然咨询目标未必设置在学业成绩提升上,但咨询师要帮助个案在学业这个主战场中发力发功,毕竟学业顺利是青少年学生发展历程的主战场之一。最后咨询中可以兼顾学业效标,即以个案咨询前三个月内各科学业水平为基准,咨询结束后再评估其学业水准的变化,哪怕是小步子的进步也弥足珍贵,同时以此来回应学校对咨询师工作绩效的期待。



  

供稿、拍摄: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顾秀萍、姜海霞、周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