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展开全天研修。本次研修以“家庭治疗及其应用”为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工作探索、案例分享等形式,全面提升学员在理论理解、实践应用与专业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工作室主持人李正云教授,以及全体学员参加。
研修伊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明波应邀就目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动向做专门讲解,他强调“系统协同”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理解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路径,鼓励学员以系统视角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多方资源,携手各方力量,切实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成效。
随后,吕晋老师应邀带来“成长型亲密关系——家庭与伴侣治疗中的DBT(辩证行为治疗)应用”专题讲座。吕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将DBT策略有效融入家庭与伴侣关系的干预实践中。她介绍了DBT的四大核心模块以及多项实用工具,重点聚焦于各项技术在家庭互动中的实际应用,带领现场学员体验了“正念品尝巧克力”和“吹泡泡呼吸法”等情绪调节技巧。最后,她分享了将DBT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借助AI音频疗愈、聊天机器人和游戏化练习构建的“健心房”模式,为家庭与伴侣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工作室学员王瑶进行了题为“家庭治疗理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的专题分享。她从辅导员工作职责出发,结合学生特征,根据具体工作情境,阐述如何借助家庭系统观念理解学生问题与家庭互动模式,从而更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估与干预。在谈及与家长沟通时,系统视角帮助她更深入有效地体察家庭实际困境,从而提供更贴合现实并易于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发展指导,有效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研修过程中,李正云教授引导学员洞察家庭互动背后的系统动力与关系模式。她强调,在面对家庭时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关注文化背景与家庭信念对互动模式的潜在影响。此外,她特别提醒学员注意学生心理问题中可能存在的“继发性获益”现象,在提出服药、休学等重要建议时,需保持专业审慎,全面评估其心理动机与潜在影响。最后,她指出咨询师的成长不仅发生于咨询室内,更源于广阔的生活场域与持续的系统反思,这一观点深化了学员对专业成长路径的理解。
为加强学员的新媒体专业写作与宣传能力,李正云教授还带领学员就微信公众号推文稿进行“挑刺”、分析、修改。通过剖析文章标题与内容的贴切性、行文结构及逻辑、表达简洁清晰、受众适切性,以及文字标点使用规范等,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了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新媒体传播语言的能力,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传播方式和效果发力。
工作室学员就以上学习展开交流,分享了在个人成长、个案处理及家校沟通等方面的收获与转变。整场研修内容详实、形式丰富,不仅深化了学员对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大家一致认为,前期学习已在日常工作中初见成效,尤其在构建更积极的教育关系和应对复杂个案方面成效显著。
供稿: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