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联动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以“跨越生命的对话,感悟成长的力量”为主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教育实践营”活动。在心理中心李欣蔚老师和环地学院赵杰老师的带领下,22名学生走进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通过实地探访、故事分享与沉浸式互动,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勇气与奉献的深度探索。
探访墓园:在追思中感悟平凡与伟大
活动首站,师生们探访了福寿园内多位名人及校友的安息之地。从音乐教育家周小燕、新闻学者曹景行,到革命先驱陈毅夫妇、艺术大师林风眠、医学泰斗吴孟超、国际援助先驱乔治·何克、上海师范大学谢晋教授,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承载着跨越时代的生命故事。在见义勇为学生汪洋、陈瑞生的墓碑前,提醒学生“见义智为是一种智慧,更是对生命的尊重。”随后,师生们驻足于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贺宝根教授的墓前致敬。贺宝根教授生前是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是一位深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2007年,他因舍身救助在科研考察中遇险的学生,献出了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他的事迹被赵杰老师娓娓道来:“他用生命诠释了师者的担当。”全体师生默哀献花,以无声的敬意叩问平凡中的伟大。
人文纪念馆:在历史中解锁生命智慧
师生们走进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文物与影像资料,串联起上海百年人文历史。从老报纸的铅字到抗战时期的家书,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解读生命价值的密码。学生们参与“爱的印记”沉浸式打卡,通过扫描二维码聆听人物生平,在互动中感受“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精神传承的起点”——这一理念与墓碑设计师邵隆图的创作哲思不谋而合。
草地围谈:在互动中解锁生命愿景
活动尾声,师生们围坐在春日草坪上,展开“人生之问”卡牌游戏。“如果生命只剩三天,你最想完成什么?”“你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热烈讨论。一名学生分享道:“贺教授的故事让我明白,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奉献的广度无限。”参与者还通过“解锁生命愿望”活动,思索以下六个问题“想做还没做的事”、“想去还没去的地方”、“想见还没见的人”、“大学最重要的三件事”、“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并进行交流。
参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颠覆了对“生命教育”的刻板认知,并发出感慨:“以前觉得生命教育是抽象说教,但今天在墓碑前读到的故事,比任何课本都震撼。”另一名学生则计划将感悟融入生涯规划:“我希望像乔治·何克一样,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
本次“生命教育实践营”以多元形式架起生命对话的桥梁,既是对英模精神的致敬,也是对青年成长的引导。正如上海师大心理中心所倡导的:“生命教育不仅是认知死亡,更是唤醒对‘生’的热爱与担当。”未来,中心将持续创新实践形式,助力学生书写有温度、有厚度的生命答卷。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