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难点专家解惑,疑难个案精细带教

发布者:乐嘉立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10

第二期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12月专题培训于本月2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培训聚焦现阶段工作难点及心理危机及疑难个案督导,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正云教授,上海大学专职咨询师季文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专职咨询师顾秀萍、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主任王红姣、静安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咨询师刘诗薇、奉贤致远高中心理教师姜海霞、上海师范大学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周圆、上海师范大学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乐嘉立、上海师范大学心理辅导员张翔云等工作室学员出席,上海师范大学心理中心主任吴燕霞副教授到会致辞欢迎。

上午,名师工作室学员就学校心理测评工作中的伦理、实施、测验系统选择以及大中小学心理测评工作的异同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尤其是中小学普测对家长告知环节的处理。李老师指出,普测工作既要认真重视,符合相关法规和伦理,也要注意不引起家长额外的紧张压力,消除顾虑,可尝试用“重拿轻放”的原则来灵活处置。稍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播学院心理辅导员张翔云老师报告了一例心理普测反馈中发现危机线索的个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乐嘉立老师报告了一例有疑病症倾向的焦虑个案,就如何进行评估和干预开展研讨。


下午,嘉立提交了“一例双相情感障碍学生的咨询困境”督导个案。乐老师首先详细报告了个案基本信息、病史、成长史、重要他人、特别事件、咨询历程和督导问题。李老师组织团体成员就乐老师的案例进行信息补充提问,对咨询师已开展的工作进行积极反馈。就咨访关系、亲密关系、寝室关系、亲子互动、就医遵医、学业人际等方面进一步核对信息,形成个案概念化。最后,李教授聚焦于督导问题给予专业、细致的分析与带教。

李老师指出关于咨询目标,咨询师需要始终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仔细和来访者讨论、澄清和聚焦对咨询的期待和需求,让来访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准确理解、被充分尊重。李老师用“医用胶带”、“双面胶带”、“透明胶带”和“封箱带”的比喻,来讲解需求的细微差别和甄别核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在咨询过程中随时与来访者核对需求,及时调整咨询目标与需求的匹配。

第二,关于亲子冲突。咨询师对于青少年对父母的愤怒与控诉的议题,一方面要保持敏感,识别可能存在于来访者家族或成长中的隐秘创伤诸如受到暴力或侵犯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从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去理解,青少年的控诉可能是一种激烈的表达,表达与父母分离、分化的决心和寻求自我独立的体现。当咨询师和家庭工作时,促进家庭功能发展的目标也许不是促成完美的家庭,而是帮助这个家庭发生一些改变、至少是度过危机阶段所需要的必要的改变,以帮助孩子度过特定的阶段包括治疗阶段,

第三,关于强化就医动机。对于来访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疑惑,咨询师可以坦诚地与其交流,同感来访者在就医用药时,耐受吃药的副作用症状和其他不适。在充分了解来访者对于就医的观点基础上,澄清不合理的认知,保持理性客观的期待,比如可以把来访者对药物治疗的期待从“痊愈”调整到“症状可控”或“阻止病程的加快或症状的加重”,李老师深入浅出用“高血压”“感冒”等生理疾病的治疗做类比帮助学员加深理解,同时提醒需要注意厘清咨询师和医生的职责和边界。

第四、学期末如何与来访者讨论结案。叮嘱来访者定期随访治疗、核对放假期间的安全措施、应对问题的资源。回家前可以采用电话回访或面询回访等形式,在回访中讨论如何巩固疗效,提醒敏感事件的应对,给来访者咨询结束时一次正式的告别,让来访者感受到被牵挂,被关心,帮助其处理因分离带来的担心和失望。

李老师还就“如何邀请家长加入”“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评估咨询进程”“正常化比较”“何为中立立场和来访者福祉下与性取向困惑个案工作”等内容进行了具体演练与示范。

  

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拍摄,供稿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