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NEWS|宣讲落实新文件 督导个案共成长

发布者:乐嘉立发布时间:2020-10-19浏览次数:10

1016日,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春波)工作室联合(李正云)工作室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10月专题带教培训活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春波教授、李正云教授,特邀带教老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勇副主任医师、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颎副教授及工作室学员、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共24人出席。

上午,“李正云工作室”学员、上海理工大学的顾娅娣老师汇报了一例研究生家庭、恋爱与性关系案例。顾老师从个案的基本情况、咨询过程、督导问题等方面对咨询全程进行复盘,详细地分享了咨询思路、咨询技术、咨询困惑等要点。到场专家和学员紧贴咨询师的督导问题,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反馈——关注咨询师在咨询过程所做的工作,发掘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闪光点,思考咨询师在咨询当下的需要并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三位带教老师从不同侧面进行指点。李正云教授指出,学校心理咨询与校外咨询的突出区别在于其专业人员角色任务的差别,前者要求课程教学、宣传教育和咨询辅导并驾齐驱,学校全员育人氛围是咨询师可资利用的重要支持系统,咨询中价值中立和学校咨询中引导性虽然让学校心理咨询师不时感到挑战,但基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目标而言并不矛盾。李春波教授对个案的核心问题、家庭关系、人格结构等进行深度剖析,并对成长史评估、咨询思路和方法、精神健康状况和药物治疗等进行指导。徐勇副主任医师指出,心理咨询受咨询设置的约束和影响,咨询环境是咨询设置的重要要素,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的环境与精神专科医院、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有明显的不同,需要对咨询目标、价值导向、咨询时长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和严格的设定。三位专家共同强调,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不仅要注重技法的有效性,还应讲究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领性,特别是在学生身心健康或生命安全面临潜在危险时进行安全教育和价值引导。

下午,应上海理工大学之邀,李春波教授和李正云教授先后为上海理工大学学工系统教师进行题为“巴林特小组模式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政策解读”的主题报告。全体学员参加。

李春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概念及工作方式。巴林特小组由米歇尔·巴林特医生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形成,现广泛应用于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识别自身对学生的情感(反移情)、培养敏锐的倾听能力、合理宣泄负向情绪、降低职业耗竭感,进而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盟。巴林特小组对开展进程有详细的设置,对案例报告者的角色、组长的功能、其他成员的参与有明确的规定。之后,李春波教授作为组长现场演示带教巴林特小组的工作过程,现场10位教师踊跃参与到演示小组中,小组就一位辅导员(小组成员)与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工作案例展开工作。

李正云教授从文件背景、起草思路、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四个方面全面解读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历时3年、历经40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进行完善,于8月公布,91日起实施。《意见》对标中央和教育部要求,服务上海教育现代化,突出体系建设,抓住关键环节,坚持协同共育人,本着“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发展与防治相结合、主导与协同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健全“1+3+16+X”工作网络,开齐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多途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规范便捷的咨询辅导,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配齐配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强化分层分类教师专业培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激励,完善家庭保护支持系统,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加强调查研究与成果应用。

《意见》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体系化,并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李正云强调,各区、各校要将《意见》的文件精神落细、落小、落实,为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杨颎同时简要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与办学条件,全面分享了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详细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模式的建设理念、组织架构和品牌活动的情况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设想。

  

供稿: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正云)工作室

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春波)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