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学习—高湘萍教授 教育学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3浏览次数:445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大学里的学习。虽然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学了十几年了,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学习。其中有些问题需要探讨,你们是理工科的还是文科的?(理工科)你们理工科的学习有些难度,男生也更多一些,不像上师大其他专业的男生就像凤毛麟角,比较少。在我们中国,理工科大学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读书没有挂过科的人是非常罕见的,基本上每个人挂两三科是很正常的,要是没有挂过科,那简直是可以被同学抛到天空去了,简直是英雄了,理工科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不管怎样,我不清楚你们现在情况怎么样,咱们现在上学上了两个多月了,跟中学比起来是不是很幸福啊?跟刚刚过去的魔鬼高三比起来是不是很幸福啊?有没有同学感觉进入大学就像进入了天堂。那我们看看,大学跟中学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种幸福在什么地方?当然了,上了大学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高考压力意味着爸爸妈妈也不会总是在后面念着成绩的事情,老师也不会总盯着自己,玩的时间长点也无所谓了。这是一个主要和中学不一样的体现,大学还有很多跟中学不一样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这种生活?以前上中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大学生不背书包,胳膊下面夹两本书,很酷对吧!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上完一堂课就换一个教室或者换一幢楼。老师也是上完课就走,平常见不到老师。平时作业也不多,对吧?大学应该有自己掌握的时间了吧?男生有更多的玩游戏的时间了吧?大学刚进来要选课。

一、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学习的问题。一些认知的规律要知道,我们的学习是由大脑掌握的。学习是有攻略的,每一年的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安排,自己心里要有数。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就会走入大四。有几类信息大家要知道,关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有其他同学的前车之鉴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学习和信息加工理论

首先看一下大脑的信息加工理论,这个理论与计算机有很多一致性的方面。有感觉加工和记忆。短时加工好比计算机中的内存,有很多加工系统需要调到内存上才能使用,短时记忆也是如此。还有一个大的记忆系统叫长时记忆,相当于电脑的硬盘。

影响学习的条件是如何对新旧信息进行组织。中学教学存在很大的误区就是经常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应付考试,这是很不高效的。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知识是以命题网络和产生式表征的。我们大脑中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种是命题和命题网络,第二个是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网络的命题表征是一个概念系统,产生式表征是一套动作,一种程序。比如说骑自行车,自行车是两个轮子,刚学车时很困难,怎么能保证它不倒。其实骑得越慢越容易倒,但刚骑车的人就怕骑得快会倒了。还有家里要做面包,要和面、放鸡蛋、要放烤箱,弄多长时间等都是程序性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看到的大脑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首先是信息输入的端口,包括眼睛、耳朵和鼻子等,环境信息输进去后,有很多都会被遗忘。有些信息被注意了,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工。在中国最多的加工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对自己的评价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比较之后我们的思维会有决策。很多信息加工完后不用了就被存入到硬盘。再也不用的信息就很容易被遗忘。硬盘中的信息重新被利用就叫做激活,比如看到一个小学同学,他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绰号都会慢慢想起来。整个过程受到一个执行过程的控制,很像计算机的加工过程。这是信息加工的一个机制。

这是一个语义网络结构,概念在头脑中存在的形式是网络的结构。生命活动的概念会表现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生物包括动物,有高等动物、低等动物等。比如说在路上碰到一个小学同学,好多年没碰到过了,一看到她一时想不到他叫什么名字了,但是想起来他跟谁特别好,跑步跑得非常快之类的信息,然后想起来他的名字来。可以看出这些信息像网络一样的结构,想起某些信息,随之会激活其它信息。所以这种命题的信息是一个网状的结构,存在我们的硬盘里。

(二)学习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家通过对学习的研究得到一些结论,比如说学习包括几个基本的阶段,有注意、目标预期、提取先前学习的知识,对现在的知识进行选择性知觉。比如你对我讲的知识感兴趣,就可以选择听,不感兴趣就不听。有些同学觉得现在讲的东西跟自己的经验接近的就去听,后面讲的跟自己的经验无关的就不听了。我们在不断地选择,跟以前的硬盘存储的知识进行关联,发生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的加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阅读理解,我请同学来念一遍。

(一个男生站起来念: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数分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很昂贵的。一开始,整个过程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非常好!你念了一遍,你来说说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说看!

(注意细节吧。)

你再说说看!你刚才读过的,回忆回忆看,还能记住多少。

(差不多都忘了)

说出片段都可以,说说看!

(每一小部分在最后的诊断中是很重要的决定成败的因素)

好的,谢谢哦!有没有同学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看到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没有人有这个本事呀!……不考验大家啦!其实这是一个洗衣机的说明书,你们将来是不是要搞计算机的呢,现在咱们任何一个产品的介绍全写成这种的,不可理解的。现在大家能看明白了吧!知道这是一个洗衣机的说明书,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数分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很昂贵的。一开始,整个过程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可以理解了吧?(可以)

这说明人的认知规律,是什么规律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信息的链接,而是主动的在头脑中构造认知结构。所以,一个东西你不理解的话,你是记不住的。学习理工科的东西,更要搞懂它,就不用死记硬背了。只是死记硬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现在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有关联的话才能更好地纳入到现有的结构中,学习受到预期的引导,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一件主动的事情,大学里没有人会盯着自己。如果到了大学还需要有人盯着的话,你就不会学习了,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幸福的大学生活就是天天在门口的网吧里玩呗,那么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可能就进得来出不去了,那问题就大了。大道理我就不讲了。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在已有的经验中学习的,把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知识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吸收进来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大脑中有几十亿的神经细胞,而且它的所有链接都是活的,比计算机要复杂得多。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的学习特点。你们看看,这只鸟在干吗?这个树枝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不是随便弄的。这是个鸟巢,咱们虽然不是学建筑学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鸟儿凭借自己的嘴巴把这些树枝彼此穿来穿去,穿来穿去,形成一个很稳定的结构。鸟儿筑巢是很有讲究的,在小小的鸟脑袋里具有高超的智慧,鸟巢即使掉在地上也不会散架;还有斑马和猩猩。大斑马带着一个小斑马,猩猩跟我们人比较接近。所有的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它们的很多行为在基因中写好的,我们没有看到小鸟有什么建筑学校可以教它们怎么搭窝,我们也没有看到大鸟教小鸟怎么搭鸟窝。小鸟孵出来以后等着大鸟来喂食,喂到小鸟能展翅飞翔了。据说飞翔是需要大鸟教的,然后小鸟离开父母了,成年了,等到它自己交配了,没听说它跟人家去学习搭鸟窝,它自己都会了,所有这些都是在基因里写好的。小鸟筑巢不用学习,是一种本能。哺乳动物有什么特点?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如果一个小斑马在太阳升起来之前出生了,它必须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一个艰难的动作,就是要用自己的腿站立起来,必须找到母亲的乳房,它必须要学会奔跑。如果它不能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些动作的话,很可能会成为食肉动物的早餐。这一套功能也是在基因中规定好的。跟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出生后就有一个本事,虽然它不像低等的哺乳动物一样在眼睛一睁开就能在草原上奔跑,它跟人类一样有一个哺乳期,它们刚出生后本能的条件反射是抓握能力很强,如果你们看过动物世界的话,就会知道如果母猴在森林里攀援和奔跑时,小猴幼崽能够用它出生时就有的抓握力,紧紧地抓住母体的毛发,依附在其身上。人是怎么样呢?人是所有动物中出生时最无能的一种生物,无能到什么程度,他连这种抓握能力都不能持久,刚出生的婴儿是有抓握能力的,它抓住成人的手指,甚至可以支持他整个体重。但是这种能力在几个小时候后就消失了,然后人类的婴儿就是世界上最无能的小动物,它不会奔跑,也不会靠自己的力量紧紧抓住妈妈,只有靠妈妈来哺育他。这是第一方面的无能,第二方面的无能是人类有二十年的心理哺乳期。你们差不多到明年就该过二十岁生日了吧,想要搞个大大的生日聚会,钱跟爸爸妈妈要吧,要买个iPad,钱也是跟爸爸妈妈要吧。这说明你还没有经济独立,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

人类有双重的无能,时间特别长,是为什么付出的代价呢?是为我们人类的举世无双的学习付出的代价。因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没有在基因中规定。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人类最基本的能力——性本能,人类交配也没有在基因中规定,是需要学习的。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男孩子是不是看A片了呢?你们为什么看A片呢?是性学习吧。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对夫妇结婚一年后没有孩子,去医院看门诊,医生发现女子还是处女,医生说:你还是处女,你生什么孩子啊?他们说:我们在电视上看的,人家手拉着手就能生孩子了呀!手拉手怎么能生孩子呢?!很明显的,男的没学习。性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禁忌话题,爸爸妈妈也不教。小时候问爸爸妈妈我们是哪里来的,大都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为什么人类有漫长的无能期,就是为了为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在基因中没有太多的行为的规定,那么在后天的成长中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可以在后天学习获得。

(三)学习的脑神经机制

看一下大脑的功能图。人类出生时,就像电脑一样刚下线,各种硬件都配齐了,但是必须装上系统才能运行。否则一无所有。人类出生时,神经细胞已经形成,什么程序都没有,程序就是后天的经验和学习。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结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是人类和动物很大的区别。经验就是行为模式的改变。脑体现出一种非常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保证了人维持一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看到,行为模式与大脑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动态关系。大脑的神经结构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最早的神经结构是大脑的髓靴化过程。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家里来了客人显得特别兴奋,话也特别多,免不了会闯祸,说了不该说的话,把爸爸妈妈的隐私在客人面前吧嗒吧嗒地讲出来,爸爸妈妈火气来了小孩就要挨打,这种就叫做人来疯。这种行为就体现了儿童的控制能力较弱。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小时候要学习用勺子吃饭。我们现在拿筷子是怎么拿的呢?老外是不会用筷子的。中国人拿筷子是三个手指的对吧!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动作,一两岁的小孩是不会拿筷子的,只能拿勺子吃饭,他们拿勺子也不是非常精细的动作,是用整个手掌来抓勺子,伸进碗里的时候也控制不灵,插入碗中的角度也不对,用力可能过猛,吃完饭会洒一地。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很烦,孩子把饭吃得到处都是,还是喂他算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动作精细度不够,慢慢开始髓靴化的过程,在神经细胞传输轴上包上一层绝缘体,这就保证了神经传递的一对一的精确性,如果没有这个绝缘层的话会发生短路,这个神经细胞传输轴上的电就会漏到其它传输轴上去,导致控制不灵,精细动作无法形成。如果绝缘层形成了,这一端的信号会很准确地传到另一端。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总数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是他神经细胞髓靴化的比例比一般人要高。

另一种是兴奋和抑制的平衡,从兴奋转为抑制或从抑制转为兴奋。这种模式跟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在行为当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包括认知的模式和思维的模式。思维模式是什么呢?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所想所思所观察的全部都是事情的消极面,不会看到积极的方面。有这种人吧?他所看到的总归是不好的一面。这种行为模式会稳固下来变成大脑固定的神经通路:看到事情就想到不好的方面,再看到事情还是想到不好的方面。

网络成瘾和强迫症是神经通路,也是行为模式。我只是简单地讲,给大家做个介绍。

(四)学习策略

为什么要强调学习呢?有这样一种观点: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你们能不能体会到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位同学高中时非常热爱音乐,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他称为自我放松。当然所有的同学都希望考出好成绩的,没有人会说我就不要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有什么意思啊!基本上不会有同学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他也是阿Q的精神。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行为模式啊。我想考出好成绩,但是我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安排要做多少多少习题,但是每天都不能很好完成自己的计划,看书也是东抓一本西挑一本,不成系统。文科可以靠记忆,数学物理不可以死记硬背的,他又觉得自己数学不太好。要在数学上花很大功夫,所以心理负担比较大,碰到不会的问题也不好意思问别人,怕遭到同学的嘲笑。知道成绩后对自己非常失望,说起成绩就比较头疼,觉得自己的脑子不适合学习。周围非常多这样的情况。这种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他的学习就没有策略,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监控,行为和目标之间没有有效的步骤。中学生当中比较常见,大学生也不少见。

1. 元认知策略

即自己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一个意识和监控的能力,包括自我计划、设置目标、自我监测、自我测验、自我调控等。以学习的自我调控为例,有以下几个维度:有动机、时间、方法、行为、物理环境、整个社会。动机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也行。时间管理也很重要,每天的任务是否能完成,上课会迟到吗?行为就是说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自我观察和觉察的能力,对自己要有意识。对物理环境的选择要看自己,有人不喜欢一个人学习,有人喜欢去教室学习等等,每个人习惯不一样。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也是自我调节的一部分。比如刚进入大学之后,我们马上会有三五个经常在一起玩的人,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这几个呢?遇到问题会找谁帮忙呢?这就是学习条件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在学习当中的自我调控,是能否学习的最主要的条件。

2.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包括朗读、抄写和在书上划线。精细加工的策略包括口述、做总结、笔记、自己提问和回答。组织加工策略包括列提纲、摘要点。比如在一张纸上把学习的概念用图表的方式画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方法。

3.复习策略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会事半功倍。越往后拖越容易忘记。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哪个效果好?花一天集中看数学比用两个半天看效果要好得多。把整块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学习的效率会越来越高。最好复习的形式多样化,写一写、念一念,还有就是尝试去背诵,而不是一直看。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自问自答。

4.背诵技巧

24个气节,就可以做成一首诗来背,这样就朗朗上口了。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教书先生让学生背圆周率,而自己就跑到山上喝酒。学生把圆周率编成一个顺口溜就全都背会了,非常好玩。

5.记笔记的方法

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记笔记。笔记的每一页要留些空白来做些备注,扉页要空白的,可以记些关键的点。概念和概念之间是有关联的,有各种网络的结构。还有一个就是时间的管理,时间用得好,学习效率就高。还有一个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求帮助。

二、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

(一)学习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接下来看看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学管理是怎么样的。学校最高的学生管理机构是教务处,下面一层是学院。教务处管理学生的选课和重修之类的。各个学院有各自的教务办公室,学院有院长,学校有校长。专业课是学院安排的,还有其它学院安排的公共课,什么叫做公共课呢?你们上计算机课吗?计算机课是数理学院开的,有什么相关的问题可以找数理学院,当然你们自己学院的老师也会帮助你们的。外语学院上大学生外语课,马克思学院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体育学院上体育课。这些公共课都是由不同的学院开的。每个学院有一个教务办公室,你们每个专业有专业负责人,四年的课程由他安排,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应该找自己的专业负责人。每个学院有任课老师。还要特别注意学校发布的信息。我们看一下学校有哪些部门是发布信息的。学校的教务网站发布四六级考试信息和选课信息。马上就要选课了,要注意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公共课的上课安排就是放在教务处的网站上的。同学们要密切关注此类信息。学校主页的管理机构里有一个国际交流处,这个网站也值得一看,因为上面有很多国际交流项目,你们在大二大三时可以选择。想不想有一年到国外去读呀?在国外一年后熟悉了那里的生活和学习,还可以继续在国外申请读硕士博士。你在外面呆一年了,就不用大四的时候去找留学中介,花很多钱去联系学校,因为国外的大学你们都去过了,都熟悉了。学院的教务办公室会发布各种课程信息和调课信息,各个学院不一样,也会有辅导员通知的情况。有的同学到大四了,学院教务处在哪里都不知道,但愿你没有什么麻烦,有麻烦就讨厌了。

(二)大学四年需密切关注的教学信息

大学四年需要密切关注的信息,第一是你的培养方案。有一本蓝皮书,你们认真学过吗?上面写了要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要毕业的条件,需要修满的学分和讲座等。少了一门选修课的学分你也别想毕业,少了一个讲座的学分你也别想毕业。每个学期蓝皮书上都有表格,上面写有需要修满的必修课。你们非常容易疏忽的是核心素质修养课,4个学分,修完才能毕业。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不同类的课程之间学分不能替代。专业必修课是35个学分,我修了34个学分,但是任意选修课20个学分我修了21个学分,我专业必修课少了一个学分,任意选修课多了一个学分,我拖过去行不行呢?不行,毕不了业。其次,还有一本小的蓝皮书叫《学习指南》,各学院要组织学生阅读,而且还要求学生签名。那上面也有很多毕业的条件。包括学位课程的绩点,出国留学老外很看重这个的。你们毕业要拿到学士学位,你的平均绩点要到2以上。绩点2分代表着70分以上,3分代表80分以上,4分代表90分以上。比如你一门2个学分的必修课成绩是65分,这意味着你另一门必修课的成绩要达到80分以上才能把你的平均绩点拉到2分以上,否则你就毕不了业。所以,这些条件你必须认真地去阅读。

(三)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大学时代没有人管着,自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老师并不希望你们多呆两年,但你们得努力给老师机会。有一个男同学是区重点中学第一名考进来的,进入大学后整天玩游戏,毕业时有一门课不及格不能毕业,来求老师。老师很为难,到底是帮你的忙,还是不忙呢。

我们来看看大学四年如何安排。大一呢,不妨先轻松一下,不用把自己压得很厉害,可以谈谈恋爱,你们都是独生子女,跟同龄异性之间没有过亲密的人际关系。通过谈恋爱可以彼此了解一下未尝不可,但不能偷吃禁果,尤其是对于女生。大二和大三,要学习自主规划,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学位课程和绩点课程。还可以争取学校的出国交流机会。心理系今年出去了五六个,还挺舍不得的,回来之后确实不一样。还有暑期实习的机会等等。到了大四就飞了,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这时你们就独立了,爸爸妈妈彻底管不了了,可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啦!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的人学习动机不足,但也有的学习动机太强了,太过于功利,探索性不够。还有学习的情绪问题,有的同学打不起精神,整体在寝室睡觉;有的学生太过于焦虑,属于动机太强的那种。还有就是意志力薄弱,能偷懒就偷懒。

大学时代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一帆风顺,但是并不害怕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后希望大家能寻找帮助,学校里有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大家可以去寻求帮助。国外的一些适应不良的人去找心理医生是一种高贵地位的体现。但国内现在的意识还没到位。最后祝愿大家在大学校园多交朋友,度过美好的时光!

 

【补充阅读】

与学习相关的领域

一 内隐记忆与学习

内隐记忆研究,最早主要有神经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参与,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迅速扩展到学习潜能的开发领域。

(一)  什么是内隐记忆

我国实验心理学家杨治良教授对内隐记忆的界定:

1.  从现象上看

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  从研究模式看

    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3.  从测量上看

    内隐记忆是另一种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这是一种间接测验(或称为“内隐记忆测验”),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4.  从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

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多重记忆说的理论假设,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两个在机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

(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1. 学习过程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1)  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对新形成的联系的内隐和外显记忆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意义加工。但意义加工的水平(如用一词或造一句将两个无关词对联系起来)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大,而对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  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雅克比和达拉斯(Jacoby & Dallas,1981)发现,学习阶段所用听觉方式呈现材料,测验阶段用视觉方式呈现材料可减弱启动效应,使以单词辨识为指认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降低,而对以再认为指标的外显记忆则没有影响。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特点

(1)  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分散/集中注意)对传统的直接测验(包括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都有重要影响,即分散注意将降低成绩,而集中注意提高成绩。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发现,采用分散注意的方法进行学习,严重影响记忆和再认成绩,而对残词补全、残图补全并无影响。这表明注意状态对依赖知觉线索的间接测验没有影响。

(2)  学习材料知觉特点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和测验阶段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改变了,也会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有研究结果显示,再认成绩7天以后显著下降,但是补笔测验的成绩7天前后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内隐记忆有时能够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4)  内隐记忆受干扰的影响较小

    传统有关干扰对外显记忆影响的研究表明,外显记忆抗干扰性较差。近期不少研究表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明显地削弱了直接测验(如回忆、再认等)的成绩,而未能影响词干补笔、残词补全及词汇判断等间接测验成绩。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先向被试呈现无关词对(如毛巾、通知),要求他们在各词对之间形成联想,与此同时用干扰词对这种联想进行干扰。然后,分别用词对补全任务(间接测验)和线索回忆任务(直接测验)对被试进行测验。结果表明,干扰对线索回忆任务产生较大影响,而对词对补全产生的影响较小。

(5)  内隐记忆受记忆负荷量的影响较小

研究表明增加学习项目的数量将降低直接测验成绩,而对间接测验成绩没有影响。有研究者首先让被试大学生对一列英文合成词进行学习,然后分别进行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结果发现,再认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成绩下降,而知觉辨认测验启动效应的大小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国内研究者采用中文双字词为材料,控制记忆负荷分别为81648个词,结果表明,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直接测验成绩下降,而间接测验成绩都基本保持稳定。

3. 内隐记忆在学习中的应用

杨治良认为:“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人类潜能的开发提出了新路子。在人类学习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内隐记忆起着很大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有相当一大部分知识、技巧是内隐的,它们无时无刻不起作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这就是目前智能机器不能做人所能做的一切的关键”。有关文献指出,“内隐记忆参与的细胞数少,耗能低、信息加工效率高。”这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能。

二 脑科学进展与学习

(一)大脑的特性

大脑是由大量的神经元所组成的网络,其神经元的数目是变化的,大约有1091012个,各种神经元的突起是像树杈似地联结在一起的,其联结总数约为1015的数量级,构成了许多神经网络和微结构。

大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其内部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有位心理学家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若一个大的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为100万册,而每册书约500页,如果你在每页书上画上一个神经元图形,远远不能把你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都画出来。“当我们思维时,几百万个或几十亿个活跃起来的神经元都在进行着这种活动,在每一个神经元中,其活动的速率是每秒钟周而复始地进行数百次,否则就不会出现什么思想了。”正因为大脑如此复杂,所以人类对学习的奥秘了解不能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大脑的复杂性

脑结构和功能是生物进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环境条件的变化,将会引起脑结构与功能的相应变化。大量实验证明,引起脑可塑性变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是:环境中的适宜刺激;脑内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脑发育关键期中,脑的可塑性最大,此时脑消耗的能量最多,也最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

1. 环境刺激

充分利用可塑性的适宜环境条件,因科学发展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观点认为,适宜的条件是刺激与强化在时间上的接近。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则强调学习的内驱力和动机水平以及强化时间表的作用,有四种刺激与强化的时间关系,分别有利于不同行为模式的巩固。

然而,近几年学习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长时记忆的形成不但靠神经信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大量分子,还靠细胞内一些分子将信息传向细胞核内,激活一种核内的基因调节蛋白是长时记忆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核内基因调节蛋白激活所需要的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在果蝇中至少10-15分钟。果蝇形成长时记忆的效果随学习和复习之间的时间闪隔在1-10分钟之内,随时间延长而提高,15分钟之后就不再变化。学习和复习的最佳间隔为10-15分钟与脑内细胞基因调节蛋白激活时间吻合。这说明过于频繁重复的记忆方式未必有利于长时记忆的形成。

2. 脑营养条件

这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国学者发现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反应,吃东西本该是令人愉快的事,但食物不当会导致注意涣散、抑郁、惊恐、甚至困倦。早餐应该有充足的蛋白质,仅食水果汁、饮料和甜食,一小时后就会从体内耗尽,可能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三 建构主义学习论

(一)怎样理解知识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或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内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三)怎样看待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或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参考文献:

吴增强著 (2011)学习心理辅导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P.298-320